导语
News Today
8月16日,泽大律师事务所曹从旸律师受邀参加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我们圆桌会》节目录制,与反诈专家、公安代表、企业负责人及热心市民一同围绕“全民反诈 如何再升级”展开深入探讨。
节目中,曹从旸律师结合自己在国外遭遇电信诈骗的经历,指出诈骗手段呈现国际化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人在异乡的“危机感”实施诈骗,迷惑性强。他强调,诈骗本质是场与人性本能的博弈,反诈需“反直觉”思考——遇事缓一缓、多方核实。
曹律师表示,《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后,国家已构建起跨部门、全链条的反诈机制,治理力度空前。但他也提醒,司法资源仍有限,反诈关键还在于提升公众自我防范意识,只有持续加强社会教育和自我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抵御诈骗风险。
具体原文如下
视频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讨论点:电信网络诈骗的新形势与挑战
主持人:我先问一下在座的市民,过去一年,你们身边有没有人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具体的情况。(律师也可补充下自己的感受)
曹律师:上个礼拜我还在英国旅游的时候,我本人遇到了电诈。没想到现在我国企业纷纷出海寻找新的商机,电诈也不甘居于人后,出海开辟市场。我出国前购买了一张电信和当地运营商合作的电话卡,必须到英国之后才能插卡使用,前五天相安无事,第六天我开始自驾的时候,就有当地号码给我打电话,因为在开车,或者到达目的地在徒步,有些个没接到,回拨又打不通,有几个打进来的呢一串标准英式英语,没听懂,没关系,English press 1,mandarin press 2.选2之后就出现一个有点港普的小伙子和我聊,终于说明是系统检测我用英国卡群发商业短信被人举报马上要停卡,先行通知我。我说我没发。他就问我个人信息,名字我报了,但是护照号我没报,他说就是我,我就奇怪这个卡又没绑定我的个人信息,你怎么确定就是我的,我就说我要和我的服务商询问一下,他就马上接说:不管和谁核实,我群发的结果不变,如果现在不处理,马上就停卡。我就强调,你的电话能不能联系你,能,好,那我核实完会给你回电的,也算马上处理,然后就直接打断了。接着我去和淘宝核实,客服确认用卡没问题,是诈骗,我就屏蔽了那个号码,后来还用不同号码打过来,确认不是衣食住行的电话,我是来一个挂一个,挂一个屏蔽一个。你看,多会利用出国的人的危机感,出门在外,一个人一张卡,你还给我停了,我不得急死啊。但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多点验证。其实难点是,诈骗犯利用的是人的惯性和常理,是符合直觉的诱导了进入圈套,而反诈需要的是反直觉的思维方式,遇到紧急的事,需要告诉自己缓一缓、多点验证,这是一个和本能的博弈。诈骗份子我想也是经过系统训练的,所以我们普罗大众相对应的,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定量的训练,不然就容易受骗,因为骗术都是基于人的本能和直觉诱发的。
主持人:从法律层面来讲,我们对于这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和法律规定有没有新的变化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
曹律师: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国务院建立工作机制、地方政府组织领导、公安牵头、多部门协调作战。诈骗所经路径,全链条的向反诈工作倾斜。
电信领域,强化实名制;限制开卡数量、涉诈卡二次验证及停止服务的规定;物联网卡实施监管。
金融治理,开户管制,数量上有限制;资金止付的时效性增强;跨机构风险管控和信息共享。
互联网治理,强化实名制;涉诈账户二次验证及停止服务的规定;应用程序监管。
综合治理,国际合作;信用惩戒;宣传教育
通过法律规范,突破一定的执法边界,把反诈的内容做得更加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