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泽大律师事务所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信纸上的字迹略显颤抖,却饱含真挚的情感。89岁高龄的裘老先生在信中写道:“终于解开了三十年的心结……感谢陆江律师的辛勤付出,让我在有生之年圆了安居梦。”
这封信的背后,是一段横跨55年的继承确权纠纷,更是一位耄耋老人对家族责任与法治信念的执着坚守。
案情回溯·半世纪纷争的起源
1976年,裘老的父亲去世,留下一套位于杭州五圣堂的老宅。作为长子,裘老与家人一直居住于此,直至1990年老宅拆迁。当时,弟妹们签署了放弃继承声明,裘老一家作为拆迁安置人,出资购置了新房。然而,因1991年产权登记时的误导性操作,老宅被错误登记为兄妹四人共有,弟妹随后反悔放弃继承,导致新房产权悬而未决。
此后的三十余年,裘老两次自行起诉均告失败,房产确权成为他心头难解的历史结。随着年岁增长,身体渐衰,这一纸产权证书,成了他最后的夙愿。
破局之战·律师的四大攻坚
面对这一"天崩开局"——在老人两次自行起诉均告失败,几乎绝望之际,陆江律师团队毅然迎难而上,从四重困境中寻找突破口:
01
败诉阴影下的绝地反击
老人两次自行起诉均告失败——既未能推翻共有产权登记,又未能确认放弃继承的法律效力。更棘手的是,诉讼档案中已固化诸多不利陈述,如同为案件套上沉重枷锁。面对这样的"败诉遗产",如何才能“扭转乾坤”?律师的诉讼策略和临场发挥都更具挑战和考验。
02
证据缺失与历史迷雾
时隔多年,关键档案已随机构改制遗失。团队多次走访档案馆、自然资源局,梳理时间线,从蛛丝马迹中还原拆迁背景,锁定裘老一家为唯一安置人口。
03
新旧法律冲突的博弈
1979年的继承、1990年的拆迁,与现行物权登记制度存在断层。律师援引《民法典》与原《继承法》,论证放弃继承声明的不可逆性,并指出错误登记的法律性质——裘老从未有赠与弟妹房产的真实意思表示。
04
情感与法理的双重说服
面对法官对“家族共有”的固有认知,律师以长子赡养父亲、承担家族责任的历史背景,结合杭州首批拆迁政策,力证裘老的付出与权益,最终打动法庭。
胜诉时刻·法治温度照亮夕阳
历经一年多的努力,法院最终判决房产归裘老所有。当不动产权证书交到老人手中时,他哽咽道:“对先父有交代,对子孙无遗憾了。”这一胜诉,不仅解决了物质权益,更抚平了跨越两代人的情感伤痕。
陆江律师在结案后感慨:“此类案件中,律师既是法律代理人,更是历史的梳理者与情感的支撑者。”面对高龄当事人,需以耐心倾听还原真相,以专业能力破解历史遗留问题,最终让法治的理性与人性的温度交融。
裘老在信中写道:“幸遇陆江律师,他视我如亲人。”这质朴的言语,道出了泽大律师事务所始终坚守的信念——法律不仅是条文与判决,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托付。
在这起跨越半个世纪的案件中,泽大律师以精湛的专业能力破解历史遗留难题,以极致的服务态度抚慰当事人心灵。我们深知,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一个人生、一个家庭的命运转折。正因如此,泽大律所始终以行业最高标准自我约束:专业为本、客户至上、责任为纲。
这封感谢信,是裘老对陆江律师的肯定,更是对泽大律所“专业成就价值,服务传递温度”理念的认可。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法律为炬,照亮更多“裘老”的维权之路,让每一份委托,都成为法治中国进程中的温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