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背景:
2025年,董彦晖律师团队接受江西某县法院一起 “十年未破” 执行案件的委托。该案中,申请执行人(当地合作方)于 2014 年因温州外来企业投资人(被执行人)投资失败产生债权纠纷,胜诉后申请强制执行,但被执行人此后 “人间蒸发”:既未履行任何付款义务,也未向法院申报财产,其温州户籍地无固定居住痕迹,江西投资地企业已注销,十年间法院多次网络查控(银行、房产、车辆)均无有效线索,申请执行人一度放弃回款希望。我方接受委托后,明确核心目标 ——定位被执行人真实踪迹,推动法院采取强制拘留措施,以 “拘留施压” 打破十年僵局,为后续债权追偿奠定基础。
核心难点:
- 十年失联,信息断层严重:被执行人失联超十年,身份信息未更新,传统 “户籍地 + 投资地” 双地点排查失效,无任何近期活动记录,网络查控仅能调取历史无效数据;
- 跨省地域壁垒:被执行人系温州外来人员,核心社会关系、资金往来均集中在浙江、上海,而执行法院位于江西,跨省调查需协调多地部门,信息获取效率低、成本高;
- 强拘留落地难:即使锁定踪迹,需协调被执行人居住地法院配合异地拘留,涉及 “线索移交、协助执行手续办理、现场警力对接” 等多环节,流程衔接稍有失误即可能打草惊蛇;
- 被执行人隐匿意识强:作为曾经营企业的投资人,具备较强的反调查意识,大概率使用他人信息注册支付账号、规避实名消费,增加轨迹锁定难度。
律师关键行动
1.数字流水溯源:锁定消费地域轨迹
针对 “被执行人可能依赖移动支付维持生活” 的核心判断,律师团队优先启动 “数字痕迹调查”:
- 向江西某县法院提交《调查令申请书》,明确申请查询被执行人名下近 5 年的支付宝、微信支付流水,重点筛查 “实名绑定手机号、常用收货地址、消费商户地域”;
- 对调取的 几万余条流水进行 “地域标签化分析”,发现 3 个疑似关联账号(绑定被执行人早年使用的手机号):每月固定在上海某地的餐饮、超市、药店消费(单笔 50-500 元,符合日常高频开支特征),且每周有 2-3 次夜间消费记录(推测为固定居住区域周边),初步锁定被执行人活动范围在上海市长宁区某街道。
2.户籍地线下摸排:掌握家庭关系与生活关联
为验证数字轨迹的真实性,律师团队赴被执行人温州户籍地(乐清市、鹿城区) 开展实地排查:
- 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工作人员沟通,确认被执行人近 1 年一直有从上海回社区探望父母,但未登记居住信息;通过邻里走访获悉,被执行人配偶仍在鹿城区持有某学区房,子女就读于当地小学,“家庭生活圈集中在鹿城老城区”;
3.跨平台地址锁定:精准定位居住坐标
基于 “日常消费 + 家庭生活圈” 线索,律师团队将调查聚焦于 “网购、外卖等高频生活类 APP”:
- 向江西某县法院补充提交《调查令申请书》,申请查询疑似关联账号绑定的京东、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平台的 “近 1 年常用收货地址、外卖配送地址”;
- 平台反馈数据显示:某美团账号(绑定被执行人亲属手机号)近 6 个月的外卖配送地址集中在 “上海市长宁区 XX 小区 X栋 X 单元”,且配送时间多为 18:00-21:00(符合家庭晚餐、晚间消费场景);京东账号近 3 次收货地址与外卖地址一致,且购买物品包含 “生活用品”,最终精准锁定被执行人的核心居住地址。
4.异地协作拘留:多环节无缝衔接落地
为确保 “强拘留” 不打草惊蛇,律师团队启动 “异地法院协作 + 现场蹲点” 双保障机制:
- 提前赴居住地管辖法院,确定对接法官并提交《异地协助执行申请书》,附 “数字轨迹证据、居住地址核实材料、被执行人身份信息”,与执行局沟通拘留方案:明确 “由居住地法院派出警力配合,执行法院派人并提交审批、我方律师现场指认”,避免因 “跨省身份核实” 延误时机;
- 律师开展3 天现场蹲点:每日 17:00-22:00 在目标小区门口值守,记录人员出入规律,确认被执行人每日 18:30 左右返回小区;第 3 日早上,提前一晚确定被执行人进入小区单元门时,及时通知执行法院和居住地法院干警共同进行现场控制,执行法院同步出具《拘留决定书》,成功完成强制拘留。
5.现场搜查固证:同步锁定拒执线索
拘留执行同时,律师团队立即向江西某县法院申请《搜查令》,对被执行人随身携带的手机开展现场搜查:
- 查获 3 个未实名登记的 “手机号注册微信账号”,其中 1 个账号绑定隐匿银行账户(余额 18 万元),另 2 个账号存有近 1 年与子女的转账记录(累计 52 万元,均为被执行人转移的财产);
- 提取手机相册中的 “近半年经营合同照片”(显示被执行人以他人名义在上海经营生意,月均营收超 10 万元)、微信聊天记录中的 “拒绝履行债务言论”,直接证明其 “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符合拒执罪构成要件。
案件成果:
- 十年僵局破冰:从接受委托到成功拘留被执行人,仅用时 62 天,彻底打破 “十年寻不到踪迹” 的执行困局,为申请执行人争取到债权追偿的关键主动权;
- 强拘留高效落地:通过 “数字定位 + 异地协作”,实现跨省拘留零失误,被执行人被依法拘留 15 日,有效震慑其逃债心理;
- 拒执线索实锤:现场搜查锁定 “18 万元隐匿资金、52 万元转移财产、月营收 10 万元的经营证据”,已向江西某县法院提交《移送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申请书》,为后续 “以刑促执” 奠定基础;
- 债权追偿推进:被执行人在拘留期间主动联系申请执行人协商,初步达成 “先行支付 50 万元,剩余款项分期履行 + 提供房产担保” 的和解意向,十年未获偿的债权首次出现实质性进展。
价值亮点:
- 失联被执行人 “双轨定位法”:通过 “数字流水溯源(支付宝 / 微信 / 网购)+ 线下户籍地摸排” 的双轨策略,破解 “十年失联、跨省隐匿” 的行业痛点,为 “外来投资人失联执行案” 提供可复制的寻人模板;
- 异地强拘留协作标准化:构建 “线索固定→异地法院沟通→现场蹲点→联合执行” 的跨省拘留流程,62 天高效落地,打破 “异地拘留流程长、协调难” 的刻板印象;
- 拘留与证据同步锁定:将 “强拘留” 与 “搜查固证” 无缝衔接,在控制被执行人的同时,同步获取拒执罪关键证据,实现 “找人→拘留→促履行→固刑责” 的全链条突破,最大化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